要想真正破解焦虑,功夫在“外卖”之外。要把体育课上成“育人课”,而不是“应试课”。家长与其刷手机抢“金牌教练”,不如先陪孩子下楼打一场羽毛球。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“私教”,也是成本最低的运动处方。体育不该是“外卖”里的一份加急单,而是一场终身的马拉松。当发令枪响起,请让孩子因为热爱而奔跑,而不是因为分数而冲刺。
“上门经济”如雨后春笋般兴起,随着暑假的来临,“上门体育”更是供不应求。据报道,一家“上门体育”公司的创始人表示,他们公司每月可以接到约300节课的订单,每个老师一天的上课量是两到三节。小区空地、公园都是“上门体育课”的上课地点,体育教练上门授课不仅能够按个人需求定制“一对一”课程,更打破了体育培训对场所的固有限制,为想要锻炼但缺时间的人群带来更多便利,因此,也被不少人称作“体育外卖”。
手机一点,教练到家,一小时后孩子已经满身大汗。听起来省时、省心、高效,但不禁要问,这到底是补营养的“加餐”,还是又一道揠苗助长的“快餐”?其实了解背景就不难理解这一现象的火热。体育中考分值逐年加码,“一分甩一操场”的紧张感从校内蔓延到家庭。家长怕孩子丢分,于是“花钱买安心”成了最顺手的选项。市场嗅到焦虑,供给便如潮水涌来。300节课/月、老师日排3单……这些数字背后不是全民健身的凯歌,而是应试杠杆撬动的生意。
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:规则意识、挫折体验、团队协作、终身习惯。把这些浓缩成“一小时上门速成”,最容易被挤掉的不是汗量,而是上述“附加价值”。有些分析就很有道理,教练按课时收费,当然优先保证“立竿见影”,看重动作是否标准、成绩能否速提。至于孩子喜不喜欢、会不会自觉锻炼、有没有运动伤害隐患,往往无暇顾及。于是,体育被再次异化为“项目清单”,跳绳要破200个、引体向上得拉15次……体测一过,器械束之高阁,“外卖”留下的只有酸痛和厌倦。
此外,风险隐患也是不能放纵其野蛮生长的原因。首当其冲的便是资质问题,曾有报道称,上海市消保委接到多起“承诺提分未达标”投诉,调查发现行业存在教练资质混杂、收费混乱等问题。部分从业者仅持健身卡而非教师资格证,课时费跨度从200元到800元不等。安全问题同样棘手,曾有报道称家长反映,因设备不全、场地隐患导致的青少年运动损伤时有发生。多数课程在小区广场、公园等非专业场地进行,地面未必适合高强度训练,意外发生时的责任认定更缺乏依据。
要想真正破解焦虑,功夫在“外卖”之外。家长与其刷手机抢“金牌教练”,不如先陪孩子下楼打一场羽毛球。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“私教”,也是成本最低的运动处方。同时,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上门服务行业标准,从教练持证、平台备案、保险兜底等方面入手,让市场有序生长而不是野蛮疯长。体育不该是“外卖”里的一份加急单,而是一场终身的马拉松。当发令枪响起,请让孩子因为热爱而奔跑,而不是因为分数而冲刺。
◎邹通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
天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